當前位置:首頁 » 河南五陽 » 印度和洛陽

印度和洛陽

發布時間: 2021-03-16 16:59:02

『壹』 請問在西遊記為啥提到從唐朝京城長安,洛陽到天竺印度有十萬八千里是繞圈到釋迦牟尼的故鄉這么長的距離

古代的長度單位和現在不一樣

『貳』 中國和印度的歷史哪個更悠久

印度一詞,本是地理名詞,最初指印度河流域這個區域。後來,隨著歷史的發展才逐漸包括恆河流域以至整個南亞次大陸。

中國對印度的稱呼在歷史上幾經改變。西漢稱印度為「羌獨」、「身毒」,至東漢,則稱印度為「天竺」。

天竺,意思就是「西天佛國」,中國稱印度為天竺是因為漢明帝時佛教的傳入,當時的中國對佛教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洛陽白馬寺就建於此時。

《西遊記》天竺少女

我國用「印度」這個詞指代現在的南亞次大陸始自唐玄奘的《大唐西域記》,書中載:「譯夫天竺之稱,異議糾紛,歸雲身毒,或曰賢豆,今從正音,宜雲印度。」從此,「印度」一詞成為正式的名稱。

如果將印度的歷史和中國做一個對比的話,我們會發現其實兩個地區還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的。

1、文明的起源

古印度文明起源於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印度河流域,也就是現在中國的「巴鐵」――巴基斯坦地區。

這一時期的文明一般以其代表遺址所在地哈拉帕命名,稱為「哈拉帕文明」。

印度河文明

哈拉帕文明大致與古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同時而略晚,此時的中國處於三皇五帝時期。

2、古典文明時期

哈拉帕文明消失的原因我們無從得知,只知道取代它的是由西北方進入印度的雅利安人帶來的新文明,這一時期以雅利安人的聖典的名字被命名為吠陀文明,它出現的時間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

吠陀文明是古典印度文明的起源,種姓制度也在此時出現,古印度文明的中心也轉移到現在的印度恆河流域。

此時的中國則處於商周時期。

3、十六雄國時期

吠陀文明後期,公元前600年左右,印度進入列國爭霸時期,這一時期的印度主要有十六個強盛的王國,其范圍從印度河延伸至恆河平原。

十六雄國時期

於此同時,中國也進入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

4、印度的第一個統一時代

十六雄國時期的印度先後被波斯帝國和亞歷山大帝國入侵,公元前322年,旃陀羅笈多驅逐了在印度的希臘人勢力,逐漸征服了印度北部,建立了印度歷史上的第一個帝國式政權孔雀帝國。

與秦同時的孔雀帝國

孔雀帝國在第三代國王阿育王(公元前273―前232年在位)時期達到頂峰,此時的帝國幾乎統一了整個南亞次大陸,是印度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阿育王也是印度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帝王。

與孔雀帝國同時的中國,秦王國逐漸一統天下,建立秦帝國,秦始皇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帝王。

5、大月氏人的貴霜帝國(公元55~425年)

孔雀帝國在阿育王之後逐漸衰落,不斷受到外敵入侵,而大月氏人則是最成功的一支。

大月氏人於公元55年在北印度和阿富汗地區建立貴霜帝國,貴霜帝國與漢帝國、安息帝國、羅馬帝國並稱帝國時代的四大帝國。

四大帝國

此時的中國處於古代的鼎盛時期――漢帝國。

6、印度人的第二個黃金時代(公元320年~540年)

公元3世紀以後,貴霜帝國逐漸衰落分裂為許多小國,這些小國最終在公元320年被笈多帝國所統一。

笈多帝國是印度人建立的第二個統一王朝,也是最後一個,這一時期是印度文明的黃金時期。

笈多帝國

超日王,是笈多帝國的第三代君主,公元375~415年在位,超日王時期笈多帝國進入鼎盛時期。

笈多帝國時期文化非常繁榮,婆羅門教再度興起,不過此時它已經開始向今天的印度教轉變,佛教也擁有許多信徒,只不過後來印度教逐漸取代了佛教在印度地位,佛教的主體在東亞和東南亞,南亞反而信徒甚少了。

此時的中國處於兩晉南北朝時期,中國最輝煌的時期即將到來,而印度的歷史卻馬上就要暗淡無光。

7、中國唐帝國時期的印度

笈多帝國在中亞白匈奴人的入侵下逐漸解體,中國唐朝時期的印度處於四分五裂的時期,只有戒日王曾建立短暫的霸權。

戒日王朝

赫赫有名的王玄策借兵滅印度便發生在這一時期。

8、伊斯蘭教統治時期

隨著阿拉伯帝國在西亞的崛起,伊斯蘭教開始入侵四分五裂的印度。

伊斯蘭教對印度的真正征服開始於11世紀,並且是由中亞的突厥人進行的。突厥人在印度建立的王國因首都都在德里而被統稱為德里蘇丹國。

德里蘇丹國是指先後在德里進行過統治的5個伊斯蘭王朝:奴隸王朝,卡爾吉王朝,圖格魯克王朝,賽義德王朝和羅第王朝。

這一時期是印度的伊斯蘭文化大發展時期,與此同時,中國處於宋朝至明朝時期。

9、伊斯蘭在印度的統一時代

結束德里蘇丹國時期的是莫卧兒帝國,莫卧兒帝國1526年建立,是突厥化的蒙古人帖木兒的後裔巴布爾在印度建立的王朝,也是英國進入印度之前印度最後一個統一時期,其統治者並不是印度人,這一點和英國人進入中國時期很像。

莫卧兒帝國

莫卧兒帝國和清帝國、俄羅斯帝國、奧斯曼帝國並稱世界進入近代史前最後的四大帝國。

莫卧兒帝國上層建築是穆斯林,而基礎則是印度教,波斯語是上流社會和文學外交的通用語言。

莫卧兒帝國在第三代帝王阿克巴時期進入鼎盛時期,帝國版圖囊括了整個南亞次大陸。

莫卧兒帝國衰落後,與大清帝國很相似,大英帝國、法蘭西、荷蘭和葡萄牙等殖民帝國開始在印度爭奪殖民地,最終勝出的是大英帝國,莫卧兒帝國的皇帝成為傀儡。與大清帝國不同的是,公元1858年,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被授予印度女皇稱號,英國成立了英屬印度,印度正式成為英國的殖民地,直至二戰結束的印巴分治。

此後,印度和巴基斯坦獨立。

此一時期的中國處於大清帝國,帝國末期至今則是中國在黑暗者摸索並逐漸走向復興的時期。

10、如果以文明起源時間論,古印度比中國文明起源要早,只不過古印度文明在現在的巴基斯坦,而非現在的印度。

四大文明古國

如果以文明的穩定和綿延而論,印度文明不能與中國相提並論,印度與中國幾乎同時進入統一時代(孔雀帝國和秦),然而中國在唐帝國時期涅磐重生進入第二個輝煌時期時,印度文明則完全沉淪。

中國雖然也受外敵入侵,但華夏文明主體不變,而印度則是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分立。

如果以中國歷史比附印度,那孔雀帝國相當與漢帝國,笈多帝國相當於唐帝國。但中國漢唐之後尚有宋,有明,印度則只有相當於中國清王朝的莫卧兒帝國。

『叄』 印度古代建築與中國有什麼不同

印度建築是文明的古老的歷史。 The earliest remains of recognizable building activity in the India dates back to the Ins Valley cities.最早的印度仍然在活動的識別建設可以追溯到印度河流域城市。 Among India's ancient architectural remains, the most characteristic are the temples, Chaityas, Viharas, Stupas and other religious structures.在印度的古建築遺跡,最具特色的寺廟,Chaityas,Viharas,佛塔等宗教建築。 In ancient India, temple architecture of high standard developed in almost all regions.在古印度,高標準的寺廟建築在幾乎所有發達地區。 The distinct architectural style of temple construction in different parts was a result of geographical, climatic, ethnic, racial, historical and linguistic diversities.寺廟建築的獨特建築風格在不同的地方是一個多樣性造成的地理,氣候,民族,種族,歷史和語言。

The Rock-cut structures present the most spectacular piece of ancient Indian art specimen.岩石切割結構目前印度藝術標本最壯觀的一塊古老的。 Most of the rock-cut structures were related to various religious communities.大部分的岩石結構,削減了相關的各種宗教團體。 In the beginning, remarkable Buddhist and Jain monuments were proced in areas such as Bihar in the east and Maharashtra in the west.一開始,佛教和耆那教紀念碑顯著製作了在西部地區,如東部的比哈爾邦和馬哈拉施特拉。 Chaityas and Viharas are those rock-cut structures that were hewn out for Buddhist and Jain monks. Chaityas和Viharas是那些岩石結構,降低了耆那教僧人為佛教和鑿。 Chaityas were places of worship whereas Viharas were residence of monks. Chaityas了禮拜場所,而Viharas是僧侶居住的。 The Rathas at Mahabalipuram are yet another great specimen of rock-cut architecture in ancient India.在馬哈巴利普蘭Rathas在古印度是另一個偉大的岩石標本切建築。

Cave Architecture 洞穴建築
The cave architecture in India is believed to have begun in the third century BC.印度的洞穴建築被認為在公元前三世紀開始。 These caves were used by Buddhist and Jain monks as places of worship and residence.這些洞穴是利用佛教和崇拜和耆那教僧人居住的地方。 Initially the caves were excavated in the western India.最初的洞穴中出土的印度西部。 Some examples of this type of cave structure are Chaityas and Viharas of Buddhists.這個洞穴式結構的一些例子是Chaityas和佛教徒Viharas。

Rock Cut 羅克克特
The Rock-cut structures present the most spectacular piece of ancient Indian art specimen.岩石切割結構目前,古印度藝術標本最壯觀的作品。 Most of the rock-cut structures were related to various religious communities.岩石切割結構大多涉及各個宗教團體。 In the beginning, remarkable Buddhist and Jain monuments were proced in areas such as Bihar in the east and Maharashtra in the west.一開始,佛教和耆那教紀念碑顯著製作了諸如比哈爾邦東部和西部的馬哈拉施特拉邦地區。

Temple Architecture 寺廟建築
In ancient India, temple architecture of high standard developed in almost all regions.在古印度,高標準的寺廟建築在幾乎所有地區的發展。 The distinct architectural style of temple construction in different parts was a result of geographical, climatic, ethnic, racial, historical and linguistic diversities.寺廟建築的獨特建築風格的不同部分是地理,氣候,民族,種族,歷史和語言多樣性的結果。 Ancient Indian temples are classified in three broad types.印度古代寺廟分為三大類型。 This classification is based on different architectural styles, employ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mples.這種分類是根據不同的建築風格,在寺廟建築就業。

東漢時傳入中國的佛教此時發展起來,南北政權廣建佛寺,一時間佛教寺塔盛行。據記載,北魏建有佛寺三萬多所,僅洛陽就建有一千三百六十七寺。南朝都城建康也建有佛寺五百多所。在不少地區還開鑿石窟寺,雕造佛像。重要石窟寺有大同雲岡石窟、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太原天龍山石窟、峰峰南響堂山和北響堂山石窟等。這就使這一時期的中國建築,融進了許多傳自印度(天竺)、西亞的建築形制與風格。

『肆』 世界四大古都為啥不是洛陽。

西安,古稱長安,又曾稱西都、西京、大興城、京兆城、奉元城等,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數第一的城市。從奴隸制臻於鼎盛的西周,到封建社會達到巔峰狀態的唐王朝,先後有西周、秦、西漢、新、西晉(愍帝)、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個王朝在這里建都達1100餘年之久。又曾為赤眉、綠林、大齊(黃巢)、大順(李自成)等農民起義政權的都城。自公元前約11世紀至公元9世紀末,西安曾長期是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心,並歷來為地方行政機關----州、郡、府、路、省和長安、咸寧兩縣的治所。在多數朝代,西安屬於郡、府級建制-京兆府(郡)轄區,元代改京兆為安西路(後改奉元路),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廢奉元路設西安府,西安即由此而得名。1928年,在西安首次設市,1948年由省轄市改為國民政府行政院轄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西安市曾經是陝甘寧邊區轄市、西北行政區轄市、中央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從1954年以來,一直為陝西省省會所在地,現屬副省級城市,轄新城、碑林、蓮湖、雁塔、灞橋、未央、閻良、臨潼、長安九區以及藍田、周至、戶縣、高陵四縣。 廣義上的大西安都市還包括咸陽市區(秦都區、渭城區)、咸陽市涇陽縣、咸陽市武功縣等。
西安地處中國中、西兩大經濟地域結合部,是西北各省通往西南、中原及華東的門戶與交通樞紐,第二條歐亞大陸橋隴海蘭新線上最大的中心城市,在全國經濟總體布局上具有承東啟西、東聯西進的重要戰略地位。優越的地理區位和深遠的歷史淵源,使西安成為中國北方西部最大的商品流通中心與物資集散地。悠久的歷史積淀和豐富的人文資源,使西安居中國六大古都之首,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著名的旅遊中心城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西安迅速發展成為中國重要的工業尤其是國防工業基地、科技研究基地和高等教育基地。 重大歷史事件 西安是一座具有三千餘年文明史的都市,在這塊古老的土地上,曾經發生過無數影響深遠的歷史事件。公元前約11世紀,周文王在灃河西岸建立豐京,武王繼位後伐紂滅商建立西周王朝,並在灃河東岸建都鎬京,開創了西安長期作為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歷史地位。公元前841年,鎬京「國人暴動」是中國歷史是最早的大規模群眾暴動驅逐國王事件。西周初期的「成康之治」標志著中國奴隸制社會進入鼎盛時期。秦孝公時的「商鞅變法」是中國進入封建社會的重大社會改革。唐代的「貞觀之治」、「開元之治」標志著中國封建社會進入頂峰時期。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正式開辟了以長安為起點,連接歐亞大陸的通道「絲綢之路」。
公元582年,隋文帝頒令在漢長安城東南的今西安城址營建新都大興城。唐王朝建立後更名長安。隋唐長安城的建設,自隋文帝開皇二年(公元582年)開始,至唐高宗永徽五年(公元654年)基本就緒,歷時72年。城市面積84.1平方公里,布局規劃整齊,東西嚴格對稱,分宮城、皇城和外廓城三大部分。城市結構布局充分體現了封建社會巔峰時期的宏大氣魄,在中國建築史、城市史上具有劃時代影響。 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西安人民為推翻腐朽反動的清朝政府奮起戰斗。清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軍陳得才部圍攻西安,於三兆、杜曲等地大敗清軍,在西安地區播下武裝起義的火種。陝西回民起義隨後爆發。清同治五年(1866年)西捻軍入陝,在西安東郊十里鋪大敗清軍。這幾次大規模農民起義戰爭,同南方的太平天國起義遙相呼應,震撼動搖了清王朝在西北的統治。
1911年,辛亥革命在武昌爆發後,西安是最早起而響應革命的省會城市之一。陝西革命黨人同哥老會聯合,於10月22日發動起義,經兩天激戰控制西安,不僅推翻了清王朝在陝西的統治,有力地支援了武昌起義,打破了清王朝企圖以西北為基地地反撲的夢想,而且促進了北方革命高潮的到來。 1919年,「五四」運動揭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消息傳到西安,愛國學生奮起響應,遊行示威,組織演講,喚起民眾,宣傳抵制日貨,成立陝西學聯,選派代表進京請願,大聲疾呼「吾陝西學生,素稱愛國,高舉義旗,焉能後人!振臂而起,誓作北京學生之後盾;登高號呼,喚喊國民之忠忱」。西安的學生運動,有力地響應和支持了北京的學生運動。
在1924年至1927年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第一次高潮中,擁護孫中山革命政權的國民軍於1925年把軍閥劉鎮華逐出陝西,控制西安。1925年10月。西安的第一個中國共產黨組織—中國共產黨特別支部誕生。當北洋軍閥向國民軍反撲時,劉鎮華率鎮嵩軍圍攻西安達8個月之久。西安軍民在李虎臣、楊虎城率領下,克服缺糧斷炊的嚴重困難,奮起抗擊,殊死搏鬥,保住了西安這一革命陣地。當北伐戰爭推進到華中地區時,國民軍聯軍進駐西安。在中國共產黨黨人和國民黨左派人士的合作努力下,西安地區革命運動風起雲涌。1927年初,共產黨人劉含初、史可軒、鄧小平等人在西安創辦中山學院和中山軍事學校,培訓大批革命骨幹。西安附近的農民運動也蓬勃興起,在中國現代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九·一八」事變後東北淪陷,日本軍國主義步步進逼,加緊對中國的侵略。在民族存亡系於一發的危急關頭,1936年12月12日,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以民族大義為重,毅然發動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向蔣介石實行兵諫,要求「停止內戰,一致對外」。這種充滿愛國熱忱的浩然氣概,有力地振奮了全國人民救亡圖存的民族精神。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促進了第二次國共合作,為全民族團結抗日奠定了基礎,成為中國現代歷史的重大轉折。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西安地方組織和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的工作人員克服重重障礙,不斷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抗日戰爭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
1949年5月2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西安。5月2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安市軍事管制委員會成立,賀龍任主任,賈拓夫、趙壽山、甘泗淇任副主任。5月25日,西安市人民政府成立,賈拓夫任市長、方仲如任第一副市長,張鋒伯任第二副市長。西安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邁入嶄新的歷史階段。
古都西安歷史悠久,人文薈萃,英才輩出,僅名列《二十五史》和其他史書中的人物,就有一千多人。他們或是土生土長,或者長期生活創業於斯,但都創造了光輝業績,對中華民族的發展、演進作出巨大的貢獻。如古代政治家周公、呂尚、商鞅、呂不韋、晁錯、蕭何、張良、張敞;思想家董仲舒;歷史學家司馬遷、班固、杜佑、劉知幾;發明家馬鈞;建築學家宇文愷;醫學家孫思邈;天文學家落下閎、李淳風、僧一行;軍事家周亞夫、霍去病、衛青;法學家張釋之、張湯;農學家趙過、汜勝之;畫家、書法家吳道子、閻立本、薜稷、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文學家、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韓愈、柳宗元、司馬相如、杜牧;翻譯家、旅行家玄奘;外交家張騫;地理學家賈耽、李吉甫;數學家王孝通;目錄學家劉向、劉歆;關學家張載、王九思、馮從吾。在近現代,又有辛亥革命人張鳳歲羽、井勿慕、於佑任;早期共產黨人史可軒、魏野疇、雷晉笙;水利專家李儀祉;著名記者張季鸞;現代詩人王獨清;書畫家閻甘園、趙望雲、石魯;著名作家柳青以及戲曲家孫仁玉、范紫東、馬建翎、封至模等。

『伍』 在洛陽市澗西區有一家印度風格的餐廳,誰知道在哪裡呢

萬達廣場室內步行街三樓印度餐廳,印度廚子,咖喱飯很好吃

『陸』 為何我們不以洛陽為首都

1,遠近問題。以前某個皇帝為了及時指揮軍隊防禦北面侵襲都城北上,或是加強對中原的控制都城南遷,選來選去還是北京遠近合適,誰叫皇帝輪流當呢。再說以前咱中國地方大了去,周邊外蒙古俄羅斯日本印度東南亞甚至東歐,某塊地都是咱的附屬地,眼光遠點,洛陽就是郊區了。2,氣候問題。北京四季分明,南人北人都適應得了。中國人現實,說破大天沒用,氣候是個重要的問題,南怕冷北怕熱,折中就北京了。你都考慮到人家才支持你。3,剩下的就是題外話,皇帝嘛,交通不好叫人開,水不夠叫人運來,糧食不夠也運來。。。最重要的是一開始,剩下來的政治文化中心,發展經濟得天獨厚,缺什麼搞什麼,再到後來累積起來的精神物質財富,讓後面的統治者,沒能力再重新換一次,所以洛陽爭不過北京。

『柒』 中國和印度兩民族古時到底有什麼恩怨

王玄策:唐朝河南洛陽人曾三次出使印度,一人滅一國的傳奇故事就是他創造的。中國歷史上最牛的外交官,一個在歷史書上值得大書特書的人物!

貞觀二十一(或二十二)年王玄策作為正使,與副使蔣師仁出使印度。未至,屍羅迭多死,帝那伏帝(今印度比哈爾邦北部蒂魯特)王阿羅那順(Arunasva)立,發兵拒唐使入境。玄策從騎三十人全部被擒,他本人奔吐蕃西境求援。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發兵一千二百人,與泥婆羅(今尼泊爾)王那陵提婆(Narendra-deva;)兵七千騎及西羌之章求拔兵共助玄策,俘阿羅那順而歸。

簡單來說就是唐朝時的一個使團被印度人滅了,大使逃跑後跑到尼泊爾借了七千人把當時的印度給滅了。

『捌』 中國和印度在歷史上有哪些友好交往,請列舉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人,其先潁川人,俗家姓名「陳禕(yī)」,法名「玄奘」,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玄奘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里,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學遍了當時的大小乘各種學說,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共譯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的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西遊記》即以其取經事跡為原型。

熱點內容
駐馬店上蔡縣郵編 發布:2021-03-16 21:53:57 瀏覽:888
新發地招聘 發布:2021-03-16 21:51:19 瀏覽:217
漯河大偉 發布:2021-03-16 21:51:07 瀏覽:401
相親愛一家 發布:2021-03-16 21:49:54 瀏覽:504
校園跳蚤市場系統 發布:2021-03-16 21:48:31 瀏覽:929
洛陽到鞏義汽車時刻表 發布:2021-03-16 21:48:15 瀏覽:108
男人胖相親 發布:2021-03-16 21:47:49 瀏覽:948
蘇寧鄭州網點電話查詢 發布:2021-03-16 21:47:42 瀏覽:459
同城幫二手良品真假 發布:2021-03-16 21:47:20 瀏覽:227
河南周口甲醇 發布:2021-03-16 21:42:35 瀏覽:197